千屿_那具尸体(月初求保底月票)
2122读书网 > 千屿 > 千屿
字体:      护眼 关灯

《千屿》

 各路人马——要钱的、闹事的以及维护治安的警察,离开之后,景元茗府已经狼藉一片。就像是那句俗话所说的,“蝗虫过后一场风,庄稼全落空。”。

  景元茗府是王家在上海最大的一家茶庄,是专门作为接待一等一的大客商的招牌店铺。考虑到上海当下的地位和日渐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趋势,这家茶庄不像别处那般讲求素雅,而是装修的极其富丽豪华,内中各类珍奇茶具、特异茶品,不胜枚举——在过去的太平年年代里,还曾举办过一年一度的品茶大会。现在战乱时节,别处的生意已经十分黯淡,这里的气象却仍然兴隆。

  ——含着几分痛楚的美,大概是那种以烽火戏诸侯换来嫣然一笑最后导致亡国的褒姒之美,或是那种为一时快意而尽情撕扇子损物求乐的晴雯之美。可惜,美是美,一般人承受不起,也给予不起。

  我盯了他半晌,积足了力气,“啪”的打开他的手,拨出一条路来,头也不回的走了。

  明曦的事我没有和家里任何一个人说。因为眼下家里最重要的事是大哥的病,其次就是王家的生意,而不是这些忽风忽雨的儿女私情。

  今年的晋商大会,母亲说自己身体吃不消,不想去;大嫂一心在家里照顾大哥,也不肯去;德元、明曦都在学校上课,无法请假,只能心向往之。于是,只好我去。

  “我不会娶敏儿的。我只想要槿初。”
  “要不,我去给你换成茶——”说着,我便要起身去沏茶。

  方云笙倦色凝重,仿佛老了十岁。虽然身在产房之外,想必他的心却无时无刻不在为方文氏母子担心、焦虑、祈祷,只到听到婴儿啼哭的那一声,一颗心方才落地半分;再看到方文氏从产房平安出来,那颗心的另一半才回到原位——不过,此时的平安,足以犒劳所有的提心吊胆。

  他摇摇头,“我是一个探险家,专门探求你的心。”
  元存勖石化一般的站在那,他的身躯挡住了外面愈发稀微的光,像一尊阴森可怖的雕塑。

  我瞪了他一眼,不再说话,冷冷的走向一边。元存劭看着我,又叼起一根雪茄,自我陶醉的嘬了一口烟圈,心满意足的笑了。

  有人说,女人是水做的。其实,这句话的深意不是讲女人心的善变,而是讲女人心的坚忍,它的忍耐力、容忍度,可以超乎所有人的想象,尤其是超乎男人的预料。
  走到侧厅,我坐下来,一个人发着呆。

  德元补充道,“《警世恒言》里不是还写过,‘世人眼孔浅的多,只有皮相,没有骨相。’二姐你说是不是?”

  当日下午,便和小杨及李文龙一起去探望方云笙。他们几个人已经被转移到了一间环境稍好的牢房——至少多了一扇窄窄的窗户。同时遭受的刁难也少了些。看这变化,想想也许过几日陶伯年帮忙疏通好关系,警察局就会把他们放出来了,由此,心里不由得生出几分希望。
  “为什么?”我脱口问道。

  “对不起。厅里的事情很多,我一直想来看你,却抽不开身。”文澍一见到我,便满含歉疚的说道。

  “怎么谢?”他一如既往的问道。
  倒是方文氏怕我寂寞,让她的妹妹文沁和李氏陪我聊天。旁边几个年轻的少妇也围过来,与我攀谈,那神情好像见到了稀罕物似的。

  一九四三年的春天悄悄的来到了,带着不忍直视华夏的羞愧。回到上海,觉得又陌生又亲切。时隔两个多月的时光,这里更加死气沉沉,阴森可怖,如风雨欲来前闷热的牢笼一般。在棉兰的时候,虽然事务繁忙,却并不烦躁。因为所在之地并不怎么受到日本人的钳制,自然也少了些在民族感情上的压迫感。但是一回到上海,固然繁华胜之,人口胜之,却让人油然生出一股难以抗拒的窒息感。见到和自己相似面孔、相似神色的国人,不自主的觉得同病相怜,同感悲哀。

  我低头咬着嘴唇,暗自饮恨——这便是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痛楚吧。
  我的确以为自己是在做噩梦,然而母亲、文沁、苏曼芝都急匆匆的走进来叫醒我时,才知道这不是梦,是现实。

  “小杨怎么办?”我看着渐渐暗下去的暮色,不安的说。

  我看着他,为他的阴晴突变感到吃惊,但没有说话。

  “你这混蛋!”

  天气很冷,阴风彻骨,我冻得直哆嗦,不由得裹紧了身上的披肩。

  “有这样的事?!你再说一遍,毒死了谁?”
  “怎么样?”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