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窃国之贼_不上钩
2122读书网 > 三国之窃国之贼 > 三国之窃国之贼
字体:      护眼 关灯

《三国之窃国之贼》

 帝梓元扫了韩烨一眼,眼底微弱的情绪一闪而过后只剩淡漠。。

  潼关以北是军献城,乃北秦重兵把守之地,韩烨怎会突然出了潼关?

  平安喜乐,一世无忧,平民百姓家最朴实不过的愿望,于他们难若登天。她这一生都不信命,为了帝家逆天下逆山河,唯一一点私心付于韩烨,到最后,只落得个一身疲惫,满心空。

  安宁,我答应你,等韩烨从邺城回来,纵使两家仇怨不是一日可解,但我一定会告诉他我的心意,我绝不会为两家之争兴起大靖兵戈,我会和他一起好好守住染满了你们鲜血的大靖山河。

  “走吧,帝家主想必等久了。”洛铭西点头,眼底笑意弥漫,朝车外吩咐一声,马车载着众人朝涪陵山而去。

  连洪立在连澜清身旁,舒了口气。屠海屠峰屠山三兄弟是北秦朝内有名的将门屠家的子孙,三人因仰慕连澜清而归于他麾下,屠家是如今连氏崛起的最大助力,如此处罚,虽重却不伤命,也算没寒了屠家的心。

  若是韩烨在军献城内现了踪迹,连澜清守在将府里也就无用了。韩烨是要以自己做饵。
  “还有三个月时间,如果鲜于焕重立战功,北秦王一定会力排众议,将这场仗打下去,也拖垮我们大靖,和东骞蚕食中原。如果鲜于焕不能重整旗鼓,三个月后北秦若还掌控着云景城和军献城……莫天极有可能以这两城为挟,向大靖送来和书,让大靖赔偿数以天计的武器和粮食,以平北秦国内的异议!”

  “好了,不提这事了。”君玄避过帝梓元探寻的眼神,声音一扬,“太子前几日进了城,你是为了帮他而来?”

  帝承恩一早入殿的时候,瞧见谨贵妃正神清气爽地在园内剪花,她上前请安,“娘娘好手艺,满京城就数咱们绮云殿的牡丹开得最盛,就没有哪宫哪府的能比得上。”
  “也不是我能打仗,今年邺城这一块儿也是奇怪,足足下了几个月雪,比往年都冷,算是百年难遇了。如果没有这道冰墙,鲜于焕早就打进来了。”苑书朝云景城的方向抬了抬下巴,“殿下,再过半个月便入春了,到时天气回暖,恐怕冰墙一化,鲜于焕就要攻城。我们的兵少,这批粮草也只够再扛上两个月,再这么耗下去,怕是胜算不大。”

  金泽和徐江不敢上前,只得沉默而担忧地立在韩烨身后,大气都不敢喘。

  身后的刀戟拳脚声在耳边隐去,虎啸山上大雪始终未停,韩烨抱着帝梓元走过绝壁,一路朝山下步行而去。
  眼见着帝永宁一直朝城外的方向走,韩仲远总算急起来。若他真想不开顾自回了晋南,自己身上一顿板子是少不了了。韩仲远微一犹疑,连走几步拉住帝永宁的袖子,“帝世兄,这眼看着都要出城了,你是要去哪啊?”

  季子期第一次见夏云泽时便是在这里,那时两人懵懂,错过了太多时间,或许她回来,只是想见见当年的夏云泽,而不是如今的宣昭帝。

  他如今是帝梓元的内廷大总管,无论出发点是好是坏,他有所隐瞒,终究是犯了上位者的忌讳。
  十几年前的旧事……?有什么旧事值得未来的北秦皇后千里远行边疆来见一介外臣?

  “我大靖朝自四年前始,历经三国之乱、兵革之灾、储君战亡、帝君驾崩,诸事皆为国难国丧,实在不吉,如今我朝新君册立在即,此乃我大靖立朝之本,未免冲撞立君的大事,老臣奏请新君册立之前,先在朝内举行国婚,为我朝新君册立先添黄道之喜,还请摄政王和太子殿下准老臣所奏,先行国婚!”

  半月后,邺城。
  “十二岁。”帝梓元匆匆回他一句,不欲再提起这个话题,道:“就由我来运送去邺城的粮草,北秦伤了元气,他们的粮草补给也不足,一个半月内无可战之力,我们正好趁此时将粮草运至各城,以备万全。”

  他身后,初阳已升,正照耀整座皇宫,落下万丈光辉。

  府门外,屠峰刚刚扛下领头黑衣人凌厉的一刀。他甫一收到此令,连退两步才稳住心神,虽神情惊讶,但仍皱着眉猛一挥手,大喝一声:“鸣鼓,收兵!”
  李瑜唯唯诺诺点头,跟着连洪走进了书阁。他跨进时不过轻轻一掩,极平常地动作,木门却正好合住,遮住了书阁外的视线。

  但朝臣们瞅着王座上眯着眼一副满意神态的帝梓元时,回过了味来。

  “国师呢?朕有些时日没看到他了。”

  这些年帝梓元行走在对韩家复仇□□的路上,对一切视若不见时,始终忘了问当年那个温和无垢的少年一句……

  “不用了,朝廷安插在北秦军营的死士并不少。一个月前孤就下令让潜伏在云景城的死士在祠堂和城墙内埋满了火药,三日后军献城烽火燃起之时,就是我们毁城之日。”

  韩烨望向沙盘上大靖的疆土,“苑书,谁夺回军献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替那五万被坑杀的百姓拿回故土,给施家和无辜惨死的大靖子民一个交代。如今连澜清生死不明,新任将领远没有连澜清善战,是我们夺回军献城的最好时机。两日之后,归西会在潼关出兵和温朔的十五万大军汇合,兵发军献城。”
  后来他放心不下上山寻她,再见之时,不过三日,她肩下之发,已化雪白。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